唱吧求变:从K歌社交升级为泛音乐内容社群
上线于2012年5月,昔日独霸在线K歌应用的唱吧,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和用户的七年之痒,早已风头不在。
五年半前,全民K歌背靠腾讯强势入局在线K歌赛道,以微信熟人社交为用户黏性优势,在两年内完成了用户数量上的弯道超车;在过去的四年间,先是以花椒、映客为代表的直播势力开始抢占音频市场;再是近两年抖音、快手作为泛文化娱乐领域的两大巨头,以迅猛之势争夺着用户的有限时长。唱吧在有限的一亩三分地面前,不断面临着降维打击。
前些年试水的火星直播雷声大雨点小,没有All in直播的唱吧错过了娱乐行业转型中的直播风口;近两年的短视频赛道已竞争到白热化阶段,唱吧也未能抢占到行业的先机;陈华也因此被称为创业者中的保守派。
“粉丝们经常和我说,唱吧没有以前好玩了,你们的更新没有新意,除了音效还是音效。”陈华近年来不断收到这样的用户反馈,促使这家佛系了多年的K歌APP,终于下定了奋起直追的决心。
在经过不断反思、探索,还有与核心用户的深度交流后,唱吧近日在沉寂多时后迎来了战略转型。不仅仅是将音频平台转变为视频平台,更是通过将K歌社交升级为泛音乐内容社群的一系列举措,希冀完成平台的蜕变。这一次,唱吧不想再做行业的追随者,而希望做风口的引领者。
日前,在唱吧10.0版本全新推出之际,创始人陈华接受了钛媒体的专访,阐释了本次大规模内容变革背后的业务发展逻辑。
坚持音乐内核,从K歌社交升级为泛音乐内容社群
在泛娱乐巨头和同类K歌应用面前,唱吧的生存缝隙是什么?这是陈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抖音与快手一直以来的优势在于短平快,用户在15秒的时间内期待音乐的高潮内容。尽管今年前后两次开放了5分钟、15分钟的长视频功能,但抖音对发布长视频的用户有着一定内容和粉丝门槛,因而,更偏向于PGC的长视频依然没成为抖音的主流。
另一方面,尽管全民K歌应用有着基于社交平台引流的优势,从而形成了更为广泛的目标用户群体;唱吧的优势在于更专注音乐本身,在更强的音效、音质工具和基于陌生人社交的环境,也沉淀了一批相对更为专业的用户。
在这些竞争者面前,陈华考虑的是继续扬己之长,而避己之短。本次10.0版本的迭代,唱吧把更多的产品升级依旧聚焦于音乐人对内容创作的需求本身。
作为本次升级的一大亮点,“弹唱”功能全新上线。唱吧的弹唱功能受启发于节奏大师等早期的音乐类游戏,能让用户通过彩色歌词对应的相同颜色和弦按键,精准奏出歌曲的节律。
不同于许多已经存在的弹唱类APP,唱吧独创的弹奏时切换节奏型功能,能满足同一个段落演奏不同的乐器效果;钢琴滑奏的特殊技巧可以增强伴奏的表现力;独创的弹奏结尾技巧,可以让歌曲以画龙点睛的方式结尾。
此外,近年来,随着泛娱乐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加快,5G技术的不断落地,内容传播呈现出典型的文字、音频向视频化转变的过程。
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报告,目前全球所有的音乐内容中,有55%通过视频形式播放。根据Pex去年公布的有关数据,YouTube平台上超过10亿浏览量的视频中,绝大多数是音乐类视频,音乐已成为YouTube最大的流量池。
图片来源@小鹿角学院
基于音乐视频的风头无两,此次唱吧的升级还将平台从音频内容社区向视频内容社区的转变作为重中之重。
“许多用户创造内容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边弹边唱、边唱边舞,他们想把这些作品展示出来;但我们从前只能用唱吧内嵌的录视频功能上传内容,限制了用户的自由发挥。”从活跃用户的反馈中,陈华感受到了他们想要展示更丰富、多元化音乐内容的刚需。
于是,在此次新版的产品中,用户可以导入自己本地的泛音乐内容作品,使得原本被封锁的表演类视频音乐的通道得以打开。
除此之外,泛音乐内容除了本人作品,还接纳了现场拍摄到的、其他表演者的音乐内容。在新版的唱吧界面中,底部中央“唱歌”菜单上方,可以看到“拍现场”的功能入口,当用户点击该功能键,像是路遇西单女孩在桥下弹唱,或是公司年会上的精彩演唱内容,都可以上传到唱吧APP上。
在视频的数量得以丰富了之后,唱吧此次的功能升级。还包括提升APP中视频质量的智能剪辑。陈华表示,智能剪辑工具希望能成为年轻人的“小年糕”。此前,用户录完音频,只能通过上传一系列照片自动生成简单粗暴的电子相册视频;而如今,当智能剪辑的功能上线,添加字幕、转场动效等有关工具,则可以帮用户在原有的音频内容基础上创作出更优质的视频内容。
而在被问及如何保证上传内容与音乐的相关性时,陈华介绍,所有内容都会经过传前审核,包括视频中的音乐内容比例和版权问题,并且视频会被打上原创、翻唱、乐器表演等相应的标签,便于用户检索。与此同时,优质内容也会通过算法在主页上获得更露出,为优秀泛音乐作品提供更多的曝光量。
为了与抖音做差异化竞争,唱吧上的这些泛音乐类作品,内容时长被限定为1-10分钟。由此,这些有着一定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作品,不仅仅会为作者带来流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为音乐人培育私域流量,完善基于好声音的偶粉关系社交网络,从而为创作者以后的内容变现打下用户基础。
人工修音、版权售卖、助力发行,唱吧升级音乐服务内容
近两年,随着各类内容平台的社交化趋势,“线上K歌+社交+短视频”已成为K歌平台的主流内容模式。在此期间,唱吧也先后推出了在线KTV中的连麦交友、你唱我听版块,也包括唱歌直播。
然而,在唱歌APP们的社交属性日益增长的形势之下,K歌应用的改版多有些南辕北辙,对音乐内容和产业链本身的促进方面鲜有突破。
“我们之前改了好几个版本,主要是应用界面的一些变化,但是用户的感受并不明显,”陈华告诉钛媒体,“当我们和二十位用户(其中20%-30%都是专业用户)聊了聊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发现他们最需要的是从K歌走向音乐,需要一个为他们打造一条龙服务的音乐产品,从而帮他们解决生存问题。”
据去年清华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音乐人报告》显示,我国全职音乐人仅占12%,占比最大的依然是学生身份的音乐人,且近半数非学生音乐人的税前收入还在2000元以下。
如今,有才华的音乐爱好者众,但擅长创作的或缺乏歌唱天赋;有着好声音的或不会作词作曲;还有些业余歌手是创作型全才,但作为个体缺乏将作品包装、落地变现的能力。在唱吧充足的流量面前,优质内容生产产业链的缺失,是这些歌者实现音乐梦想的瓶颈。
当陈华发现了专业用户的创作与变现痛点,便与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功能,来完善歌曲创作背后的基础设施服务。
在唱吧的10.0版本中,音乐超市上出售着原创歌曲的版权。当用户看中某首歌曲,便可以通过一两千元的价格获得该首作品的永久词曲版权,再通过上传自己的演唱版本,便能获得一首歌的全部原创版权,用于以后的发行。通过音乐超市入口,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的原创作者和希望拥有歌曲完整版权、并得到广泛传唱度的歌手之间,达成了互利互惠。
在此基础之上,拥有了原创版权的歌曲,离发行之间还缺后期制作与渠道这两环。“以往音乐专辑的发行,都离不开录音棚专业设备的录制与唱片公司和各大音乐平台间的谈判。而唱吧为音乐人做的,就是将所有高门槛的工业化环节轻量化。”陈华这样介绍此次改版的变化。
2018年,唱吧推出了一键修音,提升了用户作品的音响效果;而此次智能混音和人工修音的推出,则是为用户带来了更为专业的修音解决方案。在人工修音入口,用户可以选择“基础修音”、“高级修音”和“发行修音”这三种不同的修音价位,满足用户对于音质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在发行服务方面,唱吧作为平台方,可以起到经纪公司、MCN的作用,助力用户的作品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播放平台上架,并比用户个人在谈判中有着更优议价权;与此同时,唱吧麦颂和咪哒minik这些线下庞大的KTV市场,也可以为用户的原创歌曲提供线下KTV传唱渠道,覆盖更广泛的音乐场景。
在这些全套的服务设施加持之下,唱吧希望做到的,是让音乐人专心作词、作曲,把赚钱的事交给唱吧。
针对音乐创作者的生存难题,唱吧为音乐人定制了“音乐创作者分成计划”,2020年将0门槛分1个亿。“只要音乐人将视频拍出来、传上来,每千次有效播放就可以拿到3-20元以上,一方面是为了拉新用户,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和留存存量用户。”陈华表示。通过流量分成、版权分成、音乐服务、唱吧小店等形式,音乐人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为不断在完善的音乐人服务平台,等歌者们有了私域流量,我希望他们有一天能像李子柒一样,收入不菲。”陈华对庞大的扶持计划之下受益的音乐人充满了期待。
在完成K歌平台到泛音乐内容社群的转型后,唱吧下一站或许会是筹备已久的上市。
(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 | 陶淘)